當婚姻成為壓力,女人該何去何從?
小時候看過的童話故事,總覺得婚姻就是愛情的終點,但人生漫漫婚姻才是愛情真正的起點,兩人的價值觀、生活習慣都會在婚後顯露無遺,尤其當孩子出生之後,夫妻兩人將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束縛。
《老公怎麼還不去死》一書訪問多個不同年齡層的日本女性,幾乎都坦白的希望「老公可以快點去死」,到底是什麼問題讓日本妻子寧願成為寡婦,
婚姻對於許多女性來說,原本是愛情的延續,卻可能在現實中成為牢籠。《老公怎麼還不去死》這本書透過幽默且辛辣的筆觸,揭露了許多女性在婚姻中面對的無奈與憤怒。
書中日本女人的故事與對婚姻的價值觀,觸動許多亞洲地區的現代女性,它直指婚姻的本質:當愛情變成責任,當關係變得失衡,女人該如何面對?又真的有這麼多男人臨陣脫逃嗎?
《老公怎麼還不去死》內容大綱

本書作者小林美希,實際採訪多名不同年齡層的日本人妻,結合日本社會統計資料,發現許多夫妻中,妻子往往對婚姻的滿意度來得更低,內心甚至有不少「希望老公可以去死」的想法,然而,不少丈夫卻對妻子的不滿渾然不知(或是視而不見)。
從這本書中可以總結出,女性對婚姻失望的常見原因通常有:
- 外遇出軌
- 經濟壓力
- 家務分配不均
- 情感疏遠
- 育兒衝突
- 職場阻礙
- 婆媳問題
雖然書中採訪的婚姻故事模樣各有差異,但回歸到核心的問題,多半圍繞在上述問題上。在台灣的FB社團「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」中,也時常看到有網友分享類似的問題,看完裡面光怪陸離的婚姻鬼故事,真的覺得有時候現實生活比鄉土劇還要灑狗血,故事源於生活真的一點也沒錯。
婚姻的真相:女人為什麼感到窒息?
1. 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女性的衝突
在傳統價值觀中,女性往往被期待扮演「賢妻良母」的角色,照顧家庭、支持丈夫。尤其身受「三從四德」文化薰陶的亞洲地區更是如此。
然而,現代女性越來越獨立,除了生活獨立之外,能夠達到經濟獨立的人也越來越多,而這些女性當然也會渴望,能夠在事業與個人發展上取得更高的成就。
但是進入婚姻之後,除了傳統的價值觀綁架,在育兒上女性又往往付出更多心力,這種期待與現實之間的矛盾,使得許多女性在婚姻中感到迷失,既無法完全迎合社會的標準,又難以在關係中找到真正的平衡。
2. 無形的壓力:家務、育兒與精神負擔
家庭中的隱形勞動,如家務與育兒,往往被視為女性的「理所當然」,但實際上根據研究發現,在全天候育兒的狀況下,皮質醇(壓力)分泌的量是所有工作之冠。
許多女性在婚姻中承擔了大部分的家務勞動,卻難以得到對等的回報與尊重,尤其在孩子出生後,如果沒有後援,通常也會是女性辭職或是請長假育兒,同時也因為無法有自已的收入,讓許多女性不得不更依賴丈夫。
而現在社會多半都是雙薪家庭居多,母親不只要擔起育兒、家務多數的重擔,同時也要肩負家庭經濟的責任,這讓許多女性彷彿過上了「偽單親」的生活。
這種長期的壓力積累、丈夫對妻子為家庭的付出不以為意,不僅影響女性的心理健康,甚至可能導致婚姻中的怨懟與衝突。
3. 婚姻裡的孤獨:為何夫妻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?
許多夫妻在婚後逐漸失去交流的熱情,取而代之的是例行公事般的對話與生活。
當兩人缺乏深度的情感連結,婚姻就會變成一種習慣,而不是一種選擇。時間一長了,甚至也出現不少婚內出軌的現象,這樣的關係讓許多女性在婚姻中感到孤獨,即使身邊有伴,卻無法真正被理解。
但如果要離婚,離開職場多年的女性,很難找到和婚前一樣收入的工作,又或是因為收入的原因,孩子的監護權有很高的機率判給父親,同時又得犧牲陪伴孩子成長的時間,這讓不少女性選擇忍受讓自己痛苦的婚姻,只能默默的期待某天丈夫可以一命嗚呼。
4. 男性在婚姻裡的兩難:想當好丈夫、好父親就得犧牲職場發展
在這本書中,也不全然都是一面倒的在攻擊男性不負責任或是對家庭的漠視,其中有一個案例是,爸爸在孩子出生之後,選擇和老婆輪流請育嬰假,但是請過育嬰假的爸爸,回到職場後卻發現自己被調離了原有的工作崗位,後續也幾乎看不到自己在職場中升遷的機會。
像這樣的職場風氣,彷彿在暗示,如果想要在職場取得更高的成就,就得讓妻子一肩挑起家事、育兒的工作,男性只要在經濟上不斷衝刺就已經是最好的了。

婚姻的抉擇:留下還是離開?
1. 修復關係:當婚姻還有救時可以怎麼做?
如果婚姻仍有可修復的空間,雙方需要學習有效的溝通技巧,理解彼此的需求與期待。也可以嘗試透過婚姻諮商的辦法,重新建立起健康的婚姻關係。
以雞腿自己的例子,當初發現婚姻出現問題時,第一時間也覺得可以找對方透過婚姻諮商的方法,嘗試修復破碎的關係,但想要修復關係,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,如果雙方不能達成共識,或是選擇繼續忽視問題,最後婚姻多半只剩下貌合神離的空殼。
2. 離婚不再是禁忌:當婚姻已無法挽回時的選擇
現在在台灣離婚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了,當一段婚姻已經無法帶來快樂、支持,甚至成為持續的痛苦時,離婚可能是更好的選擇。《老公怎麼還不去死》書中強調,離婚不應該被視為失敗,而是邁向新生的勇氣。
當然,在離婚後如何繼續扶養孩子長大,以及外界的質疑眼光,也都非常需要智慧去面對。
在台灣,有育兒津貼可以申請,單親家庭也有兒少補助能夠申請,同時在就學上也有不同的措施能夠協助單親家庭扶養孩子成長。
我自己雖然也申請了上述的補助,在離婚後也幸運的有其他家人,協助幫忙照顧孩子,讓我能夠在育兒的同時也能夠工作,但如果是沒有後援的單親媽媽,勢必會面臨更嚴峻的育兒、經濟挑戰。
3. 重建自己:無論結果如何,女人都該學會愛自己
面對婚姻,無論是選擇修復或結束關係,女性都應該學習如何在婚姻之外找到自己的價值。透過自我成長、建立人際支持系統,女性可以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。
踏入一段不適合的婚姻關係,甚至與不合適的對象生兒育女,不是自己的問題,畢竟有誰能夠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呢?又有誰能夠未卜先知,知道現在和自己像天造地設的另一半,未來可能成為自己痛苦的來源呢?
《老公怎麼還不去死》心得
其實在閱讀這本書之前,光是看目錄就覺得心有戚戚焉,也以為《老公怎麼還不去死》一書,之所以會爆紅,純粹只是因為引發了廣大女性的共鳴,但事實上全書不全然只是一面倒的在抨擊婚姻中的男性。
更讓我驚喜的是它深入探討,多年累積下來的社會脈絡、政府制度、職場困境、育兒難題,種種不同層面的問題,讓原本應該象徵著幸福的婚姻,成為讓人窒息的牢籠。
很多時候男性也有屬於自己的婚姻困境,社會觀感、職場、傳統價值觀……等,將所有問題單純的歸咎於「兩性」、「個人問題」上,是不夠全面的,我們更應該要宏觀的去思考,有哪些原因成為夫婦在婚姻生活中面臨的難題。
雖然主要探討的是日本婚姻關係,但在台灣也有不少相似之處,比如就在我自己成為單親媽媽之後,雖然心情上輕鬆了許多,但是即便是在2025年,許多人對於單親家庭還是有著非常嚴重的偏見,甚至還有人以戲謔的方式稱呼「單親媽媽」。
比如我自己在幫孩子報戶口時,決定讓孩子從母姓,政府機關的辦理人員,不僅再三確認是否真的要讓孩子跟媽媽同姓氏,甚至還需要親自撥電話和孩子的父親確認。
反觀隔壁櫃台是父親獨自幫孩子報戶口,卻沒有因為孩子從父姓,而需要撥打電話和孩子的母親確認。
在網路上也有許多人,認為成為單親媽媽的人是不負責任的,許多年輕人更是在檢討單親媽媽為什麼沒有睜大眼睛,為孩子選擇一個好父親,對於拋家棄子的父親卻沒有採取一樣力道的抨擊。
有些人看完這本書後,覺得這又是一本女性自助餐的作品,但仔細觀察社會上發生的種種,甚至到家事法院看看男女結構到底有多不平等,就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妻子希望老公死一死算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