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讀了《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》對於書中描述的美國富豪階級,雖不至於大開眼界,卻也在某些細節:育兒用品、活動、社交、學習受到些許震撼,同時也讓身為一個新手媽媽的我,有了不少的省思。
延伸閱讀:【父母的語言】兒童語言發展必看寶典!3歲前培養學習型大腦!
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大綱
作者史蒂芬妮的家庭並不富裕,父母年紀輕輕就在沒有任何規劃的狀況下,將長女生了下來,而父母之間的感情並不和睦,兩人多次分分合合,史蒂芬妮也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姊妹,然而就在經濟狀況不佳的狀況下,史蒂芬妮的父母還是生了三個孩子,讓本就拮据的生活更顯難熬。
而作者史蒂芬妮從小被認為有學習障礙,但她最後卻成為了家族裡唯一一個考上大學的人,然而看似階級翻轉的開始,史蒂芬妮卻背負著驚人的學貸,社會新鮮人的薪資根本不足以應付她既要繳學貸又要租屋的生活,更不用提存錢替未來打算,只能過一天算一天,但對錢斤斤計較的生活,卻彷彿是史蒂芬妮刻在骨子裡的DNA,怎麼樣都甩不掉。
直到她開始成為美國紐約富人們孩子的保母,讓她賺得比同齡人更優渥的薪資,與此同時觀察富人們的生活則成為她工作時的趣味,同時也讓她不斷的和自己的成長背景比較,對於職涯發展的焦慮也日漸加劇。
從《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》窺探貧富差距的真實寫照
史蒂芬妮最好的朋友-萊拉,是她在私立高中時結交到的好友,當時史蒂芬妮用獎學金就讀這所學校,身邊的同儕無不是富家子弟,除了上學時接送的汽車、日常娛樂、服飾穿搭甚至連整個人散發出來的氣質,彷彿都一而再的讓史蒂芬妮體認到她與富人們的差距有多大。
富人家孩子的日常,可能是窮人家一輩子無法企及的
在億萬豪宅當保母之後,這樣的感受更為強烈,富人們的小孩,就算只是個嬰兒,即便衣服穿不到幾次就會穿不下了,還是有為數不少動輒上萬的服裝。
更不用提孩子們父母身上的行頭有多驚人,往往一個包包就是史蒂芬妮好幾個月的薪水。
但這也讓史蒂芬妮懷疑,這些孩子真的知道自己過得生活有多令人羨慕嗎?
就如同小時候的她一樣,在沒有遇見高中同學之前,一直以為自己斤斤計較的生活是常態,家人間拉開嗓門吼叫也不足為期。
富人育兒日常 | 史蒂芬妮眼中的震撼 |
名牌嬰兒服裝 | 一件就可以抵她的薪水 |
社交活動應接不暇 | 滿場贊助、免費商品;富人更富,窮人更窮 |
教育資源無限 | 幼童的才藝課、高級幼兒園 |
我開始覺得搞不好我不是學習遲緩,純粹只是生錯階級罷了。-《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》
為什麼窮人更愛賭博?
史蒂芬妮的外婆雖然是一名虔誠的教徒,但同時她也是狂熱的賭徒。而根據許多社會學研究發現,許多經濟階級比較低的人,同時也更容易染上賭博。
其實這樣的現象也不難理解,畢竟許多人一輩子辛辛苦苦,一整年賺得錢,可能在富人家只是一週的開銷,與其盼望幾乎沒有成長性的薪資,那倒不如賭一波,畢竟如果賭中了,先不論能不能把這些錢好好地留下,但那樣的財富可不是他們能夠靠自己的雙手就賺得到的。
對於學歷只有中學畢業的婦女來說,單靠收銀是賺不了大錢的,賭博發財的機會還比較大。-《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》
從《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》看見匱乏和配得感的心理拉扯
某次史蒂芬妮和富豪一家們帶著孩子們參加聚會,在那場晚宴中有非常多贊助商提供各式各樣的商品,一開始史蒂芬妮連拿都不拿,總覺得如果自己拿了一堆走,在富豪們的眼中肯定更窮酸,所以即便她再怎麼想把這些東西帶回家,就算是轉賣也好,還是決定視而不見。
但在那場晚宴中,史蒂芬妮遇見了另一個保母,那個保母說:「我拿得越多,我得不到的就越多,他們拿得越多,未來擁有的就越多。」
反觀晚宴中的有錢人們,他們對於喜歡的東西,想拿就拿,如果需要購買就購買,完全無關乎那是否是贈品,也就是說他們的價值觀是建立於「我喜歡」上面。
而對史蒂芬妮來說,她想的卻是雖然這些東西是免費的,我也真的想要拿,但「我配嗎?」
對於窮人來說,在富人面前表現自己對物質的渴望,好像讓自己顯得更卑微。
這也讓我想起自己兒時的經驗,每次去大賣場都有試吃品可以吃,但每每看到那些試吃品,即便心裡真的很想試試看,卻總覺得吃了不買好像就是在佔便宜,最後選擇什麼都不吃、什麼都不買,看到《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》後才理解,原來這是我的「配得感」在作祟。
從《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》看墮胎-社會給的懲罰,女人先承擔
史蒂芬妮的意外懷孕了,對象只是一個一夜情的對象,史蒂芬妮在仔細思考之後,覺得自己不想重蹈父母覆轍,最後決定墮胎,但這個決定讓史蒂芬妮陷入深深的自責與愧疚。
雖然現代社會對於女性是否墮胎有更大的自主權,但不管是在社會上,還是女性自己,都會對這件事感到更大的負擔,讓人諷刺的是在墮胎時,卻鮮少有人提及父親的責任。
在我看來,上帝只會審判我,不會審判他,雖然我不確定自己到底信不信上帝,但我確定上帝判給墮胎婦女的懲罰,不可能比我們內心的自責還要更可怕。-《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》
延伸閱讀:詭畫連篇讀後感:有Jump Scare的小說,看完真的相信有鬼了
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: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
雖然富人和窮人養小孩的方式,會因為經濟狀況而有所不同,對窮人來說,生小孩容易讓人有種:「啊他們就是沒有克制住自己的慾望啦。」;如果是富人的話,則是更容易被認為:「他們一定是有經過好好規劃之後才生的。」
在上東區,養三個小孩是身分地位的象徵,彷彿在向全世界宣告:這家人不僅生活在全美國最貴的地段,而且生活得輕鬆自在。-《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》
但無論經濟狀況如何,從史蒂芬妮當保母的過程中,她發現即便是請得起保母、陪玩的富人,育兒的責任多半還是落在媽媽的身上。
史蒂芬妮服務的最後一個家庭,父母雙方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,但就在兩人都忙了一天到家後,女主人還是負擔起下廚的責任,而男主人雖然沒有對女主人態度不佳,但從他的行為看得出來,他就是習慣性地認為家務本來就是女性的責任。
回到史蒂芬妮的成長經驗,從小到大不論是感冒、上學……等各種大小事,幾乎都是自己的母親包辦,更何況那時候的母親要照顧三個孩子,還沒錢可以請保母幫忙,可想而知那樣的母職壓力有多驚人。
無論是在貧困家庭,還是富裕家庭,育兒仍舊是以母職為主體,社會對女性的期待幾乎沒變。
一天到晚帶小孩的全職媽媽就別說了,縱使是念到碩士、在聯合國上班的職業婦女,只要到了週末,全世界女人的生活都差不多,忙著做菜、打掃、照顧小孩,男人則沒差,平日怎麼過,假日就怎麼過。-《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》
延伸閱讀:【老公怎麼還不去死】婚姻是愛情的墳墓?是老公的錯還是整個社會的錯?
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:階級差異帶來的知識落差
史蒂芬妮的父母、爺爺奶奶…等人,都沒有受過高等教育,從小就在滿是粗口、對政治片面判斷的家庭中成長,這樣的史蒂芬妮在小學三年級時,就學會對媽媽罵髒話、比中指,當然這樣的情況,並不是每個經濟不好的家庭都會發生的,只是比力似乎來得更高。
而開始在豪宅當保母的史蒂芬妮發現,她照顧的孩子雖然也會情緒失控,也有各自的教養問題,但其中一個孩子小小的年紀就有優雅的舉止。
而童年成長的環境,並沒有鼓勵她多閱讀,一直到她長大後有人塞給她一本「希拉蕊傳」後,她才赫然知道,自己過去對這世界的認知有多麼的狹隘。而知識上的落差,也是一種階級差異。
我知道的事情竟然全班都不知道,真是難以相信—「全球暖化」根本是總統候選人高爾瞎掰出來的,我們全家討論過不下數十次,結論是根本用不著瞎操心。這樣狹隘的世界觀在我心中根深蒂固——各種事實和論據雖然聽得我心神不寧,但到頭來還是選擇不相信。-《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》
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:無論父母如何,他們都讓我過上更好的生活
在史蒂芬妮的這本保母回憶錄中,最後的結尾非常觸動我。
從小到大我也生活在一個不算富裕的家庭,難免也會想著:「如果我家有礦就好了。」
而史蒂芬妮的家庭各種失能、大小爭執不斷,尤其又在長大後,看見了富人家孩子們成長的環境,就更覺得自己的家庭,也許根本不適合養育孩子。
但畢竟我們自己生命的誕生,是人生中少數完全無法由自己決定的事情,對於家庭的不足,自然而然會有怨懟、遺憾,這都是人之常情,但這樣的想法,在富人家成長的孩子就不會出現嗎?
他們會不會埋怨父母幫自己塞滿滿的課後才藝課?每天只能吃有機的健康食物,一輩子都沒吃過麥當勞呢?難道富人家的孩子,長大之後真的變成了更好的人了嗎?
在這本書中最觸動我的話就是以下這段:
我爸媽養育我的路上再怎麼跌跌撞撞,終究是讓我接受了比他們更好的教育、過上了更好的生活。-《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》

回看將我養育成人的家庭,我從小到大即便不像富裕家庭一樣,每年都可以出國玩,三天兩頭就有新衣服穿,從幼童時期就有上不完的才藝課。
但等到自己當媽之後才知道,從小到大我受到的鼓勵、感受到的愛,從來都沒有比別人少過,他們也都盡自己所能的,讓成年後的我過上比他們還要更好的生活;就如同現在的我一樣,也想用盡一切努力,讓我的小孩過得比我還要好。
而事實上,每個生命的誕生都是奇蹟,受孕、懷胎、生產的種種過程,有千百種方法可能讓一個生命無法降生,但你我都是幸運至極的,我們能夠在這個世界上呼吸、感受愛、付出愛,就是最棒的安排。
《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》是作者史蒂芬妮的真實回憶錄,撰寫她替富豪們當保母的經歷。
《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》引出階級不平等、育兒壓力、女性身分和自我價值等社會議題。
更多好書推薦: